0551-6878 8887
近日,全國八部門聯合打擊涉稅違法犯罪工作推進會議在北京召開。那么,本次會議傳達了哪些信號?企業財稅合規又該如何開展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全國八部門聯合嚴厲打擊涉稅違法犯罪
來源:國家稅務總局官網
近日,國家稅務總局、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中國人民銀行、海關總署、市場監管總局、國家外匯管理局在北京召開全國八部門聯合打擊涉稅違法犯罪工作推進會議,總結2023年聯合打擊涉稅違法犯罪工作成效,研究部署2024年的重點任務。
會議指出,一年來,八部門充分發揮聯合打擊工作機制作用,對虛開騙稅等涉稅違法犯罪重拳出擊、嚴肅查處,有力震懾了犯罪分子,有效維護了經濟運行秩序和國家稅收安全。2023年全國累計檢查涉嫌虛開騙稅企業17.4萬戶,特別是嚴厲打擊騙取出口退稅等涉稅違法行為,挽回出口退稅損失約166億元。與此同時,圍繞護航稅費優惠政策落實落地,針對重點風險扎實做好防范和打擊工作,挽回國家稅款損失32億元,有力防止政策“紅包”落入不法分子“腰包”。
會議強調,將持續深化完善聯合打擊工作機制,依法嚴厲打擊涉稅違法犯罪行為,保障國家稅收安全、經濟運行秩序和社會公平正義。
2024年重點聚焦六大領域:
1、重點打擊騙取出口退稅
騙取出口退稅,指的是假報出口或者以其他欺騙手段,騙取國家出口退稅款的行為,常見手段為高報價格、購買未納稅出口貨物信息、虛開增值稅發票等。這種行為給國家財政造成了巨大損失,是八部門聯合打擊的重點。
2、以虛開手段騙取留抵退稅
近年來,稅務機關會同公安、人民銀行等部門重點聚焦團伙虛開發票等涉稅違法行為,依托大數據共享應用,對利用虛開發票虛增進項等手段騙取留抵退稅違法行為“露頭就打”,嚴懲不貸。
3、以虛開手段騙取財政返還、政府補貼
今年開年以來,稅務、審計、財政等多部門已連續打擊、嚴肅查處多起以虛開手段騙取財政返還、政策補貼等行為,為眾多企業敲響警鐘。此次八部門將財政返還與政府補貼并列,或將預示清理地方違規獎補政策范圍會進一步擴大。
4、利用空殼公司暴力虛開、騙稅行為
借“空殼公司”,在無真實貨物交易的情況下暴力虛開、騙稅,已成為很多不法分子慣用的犯罪手段。在此過程中,如果上游企業被定性為虛開,下游受票方企業也可能會受到牽連。
5、異地虛開
作為首次列于八部門聯合打擊機制工作部署范圍的異地開票,指的是企業的注冊地與實際經營開展地不匹配,導致企業大量向外省開具增值稅發票。
簡單來說,這類行為的實質是企業設立在某個具有財政返還或優惠政策的園區,但在該地并沒有實質經營活動,卻將其他地區的業務“嫁接”到園區企業上來。這類行為極有可能涉嫌虛開,或業務模式被否認。
6、變票虛開等
所謂變票虛開,指的是發票變更環節與實際的企業生產、加工行為脫離,從而產生了開票與實際經營不符的虛開現象。
企業如何做到財稅合規?
1、徹底排查自身經營模式上的財稅風險
1)企業經營過度依賴地方財政返還或獎補政策,如部分受扶持的醫藥企業、外貿出口企業、靈活用工平臺、網絡貨運平臺、廢舊物資貿易等。
2)企業存在嫁接園區政策,且采取了“貨物所有權”的觀念交付,實際并未參與倉儲、運輸的兩頭在外業務模式。
3)存在異常品名變更,或者貨物品名變更有重大疑義的,例如作為消費稅應稅貨物的石化產品,變票行為將引發消費稅風險;運輸企業取得油票、開具運輸費用發票;取得農產品收購發票,生產紡織品、家具、日化產品的加工企業;大量取得銷售費用發票的醫藥企業等。
2、完善業務流程,規避上下游傳導的發票異常風險
廣大企業應當謹慎選擇交易對手,堅決杜絕代開、虛開的發票。同時,也要做好事前風險防范與排查、規范合同中的發票條款,并留存相關證據,避免引發行政、刑事風險。
3、強化交易真實性審核,夯實履行審核義務的各類證據
業務開展前,企業應對交易企業進行相關背調,索要能證明經營真實性、交易能力的材料。若有條件,可至對方企業實地走訪、拍照,并全程留痕洽談記錄、電子郵件等。
業務開展中,也要收集業務證實性材料。尤其對于服務這一類無形業務而言,更要留存相關證據,例如運輸業務中的加油費、過路費、GPS路徑、裝卸費、過磅單據、進出港口或倉庫記錄等。對于貨物要留存好運輸費、過磅單據、質檢報告,必要情況下可拍照留存。
業務審批環節,企業負責人也需強化留痕,責任應清晰、明確。若存在企業基層業務人員提供虛假審批資料,導致企業虛開發票的,負責人可以提出相關證據隔離自身風險。
總而言之,財稅合規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強制規范時代,企業應當用心梳理經營流程與業務模式,防范好各類財稅內部風險和外部風險,妥善處置風險和解決相關爭議,努力實現合規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