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1-6878 8887
日常工作費用報銷由員工自行墊付,報銷流程審核同意后再把資金轉給個人,這也是每一家企業都肯定存在的情況,可是有一家公司竟然為此遭遇稅務局要求整改,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先了解下事情的前因后果:
深圳一家初創公司被稅局要求整改了。主要原因是,公司采購辦公室用品時由個人使用自己的賬戶付款,然后再找公司報銷的做法,在稽查時被認為不合規,要求公司及時進行整改。
處罰原文:在檢查中,稽查員發現該企業有向私人帳戶轉款打錢的情形,詢問后得知因為公司規模較小,所以在辦公用品采購時由個人使用私人賬戶購買,然后由個人報銷,公司再將款項支付給個人,經過對銀行資料對比證明了公司上述說法屬實,但該做法既不合規,也帶來了稅務風險,稽查員已要求公司及時整改。
稅務機關提醒,許多創業型公司業務仍然處于研發階段,日常工作賬務管理比較混亂,甚至出現用員工私人帳戶來購買公司辦公用品等情況。雖然此次案件未查明有利用私人帳戶進行涉稅違法行為,可是存在很大稅務風險,不利于公司長遠發展,為此,公司即使在起步階段也要重視財務規范管理,防范稅務風險。
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兩點原因:
1.該企業日常工作賬務管理混亂,又發生了偷逃個稅的事實,稅務稽查局進而推斷以后非常可能存在員工找票費用報銷抵工資逃避個稅的行為。
2.稅務稽查局之所以會對辦公室用品的事注意,大致可以推測出,涉及到的金額應該不小,頻次也不低,有違常理,畢竟哪家公司也不會頻繁大量的購買辦公用品啊。
通過案例大家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1.個人墊資費用不宜過大
幾十幾百小額的就算了,超過1000的話,許多人希望先從公司領取備用金再支付,或者通知公司直接公戶付款,現在企業也有微信支付、支付寶等支付工具,方便得很。
所以,個人墊支金額過大,從邏輯上就已經說不通了!多少才算“大”呢?參考現金管理條例的說法,1000以上。
2.對外采購墊資的人員不宜太多
正常情況下,一個公司負責采購的人員就那么幾個,如果大家都墊資費用報銷,就有發票抵薪的嫌疑。稅務局可能就會稽查公司這些藏匿在發票后邊的工資或福利費、要求補繳個稅。
3.墊資的費用要及時費用報銷
公司如果經常費用報銷前期的費用,一是不利于內部管理,二是會計數據的失真,三是會讓稅局質疑費用的真實性,是不是找票報銷的?
不僅個人墊資費用報銷有風險,差旅費、餐費、福利費等企業的常見費用報銷中也都存在很大風險,財務人員應該步步為營,小心謹慎,5個避坑指南送給你!
1.需不需要代扣代繳個稅?
企業報銷的辦公室用品、餐費、加油費如果與公司的規模、經營情況不匹配,則很有可能被稽查要求補稅。
個人在企業報銷屬于自己的費用,具有福利性質,本質上還是取得與受雇有關的所得,應該按照工資薪金繳納個稅。《稅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九條規定,扣繳義務人應扣未扣,由稅務機關對扣繳義務人處應扣未扣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
對于發票抵薪,財務不僅不能提出此建議給員工,還應該及時告知相關人員這樣做的后果,幫助公司降低風險!
2.增值稅能否抵扣?
拿到費用的報銷單,財務人員應該考慮增值稅能不能抵扣。進項稅的抵扣必須同時滿足2個條件:取得合法有效的抵扣憑證、沒有用于免稅項目、集體福利等不能抵扣進項稅的項目。
3.企業所得稅能否扣除?
《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憑證管理辦法》規定可稅前扣除的合法憑證,不僅限于常用的發票,還有財政票據、完稅憑證、收款憑證、分割單等。有一些費用雖然按照會計相關管理規定可予以費用報銷,但所得稅上不能稅前扣除,應該主動做調增。
4.是否存在會計和稅法的差異
很多人把會計處理和稅法混為一談,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稅法上規定500萬元以下固定資產可以一次性稅前扣除,很多人在會計處理上就一次性提折舊計入費用,固定資產的凈值也變成了0。
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會導致會計信息的失真。對于會計和稅法的差異,應該通過“遞延所得稅資產”“遞延所得稅負債”等科目入賬。
5.公款私用、惡意報銷的風險
個人消費在公司報銷、或者串通第三方故意抬高價格來惡意費用報銷、公款私用,對于國企、私企都是危害特別大的一種情形。
公司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來規避這一風險:
①制定預算,以預算制度來約束費用的費用報銷;
②報銷費用不能僅依據發票,同時還要有大額采購申請、驗收單、合同、入庫單等原始單據;
③應該索取發票清單;
④設定專人采購、專人審核、定期采購;
⑤采用公戶支付,可以使用支付寶、微信等便捷支付的方法。
通過此案例為大家分享了公司需要重點重視的風險點,公司需要保持自查的能力,定期自行風險評估,對于存在風險的情況盡快處理。